阳江传统名牌产品——阳江小刀
阳江小刀具有锋利、耐用、美观的特点。在国内,有“小刀王”的称誉;在国外,行销亚、欧、美、非等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,是阳江县传统名牌产品。该小刀为保持锋利,采用油热处理,讲究退火,保证敲面不断、弯能复原的韧性;其刃磨于机磨后坚持手工水磨、打皮等工序;刃面必使做到有一定的斧头口角度。
发展状况
阳江小刀的生产,历史悠久,清代已形成小刀行业。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,即清朝同治年间,阳江城工商业渐见兴旺,广东有10多个县的客商云集阳江县城进行多种商贸买卖活动。阳江刀一直以小作坊(打铁铺)形式生产,产量较小,故县城打铁巷(现仍称打铁巷)附近一带集中了十数间这类打铁铺,打出的产品时时供不应求,打铁铺除生产菜刀外,同时还生产禾镰、镰刀、布剪、日用小刀、剪等产品。从那时开始,阳江刀续渐被人认识推崇,知名度日益提高。
时至20世纪20年代,阳江的“何全利”菜刀已享负盛名,老刀匠何全利创制的“何全利菜刀”是其祖传绝活,因其钢水清、刀锋利,既能切肉,又能斩骨故又称“文武刀”,又因其使用不需时时换刀,深受厨师钟爱。抗战胜利后到解放初,广州批量生暗的菜刀“双狮牌”、“555”、“东方红”牌先后流入阳江,多为居民使用,而洒家仍然钟爱使用何氏菜刀。1954年,阳江县成立了手工合作生产社,“何全利”入社并入菜刀组,后因大规模生产,产品质量大不如前,为此不久,何氏菜刀便渐匿迹江湖了,此外,当时城上濑坡头的“锐利”打铁铺生产的菜刀在民间亦有一些声誉,但与“何全利”相比仍略逊一筹。
然而真正使阳江刀出名的是阳江着名老刀匠“梁季芙”研制的刀具。并以其造型好、款式多、锋利不易生锈卷口、耐用好用等特点迅速占领市场,使阳江掀起一股仿制热,推动了阳江制刀业的迅猛的发展,并形成了一个竞争环境,使阳江刀质量不断提高,阳江刀因此渐重拾往日“河山”,名扬四方。
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“阳江十八子”、“盛达刀具”等一批代表中国菜刀发展方向的名牌产品,正以它前所未有的气魄把“阳江小刀”的盛名推向世界。
刀具种类
固定刀-常见的刀具,刀刃跟刀柄采固定式结合,刀刃必须放进另外附加之刀鞘中,体积较大,不方便随身携带。如果要携带,必须放置在安全的地方,以免不小心伤到其它东西。
折叠刀-外型跟一般固定刀相近,但是刀刃可以折叠收进刀柄之中,携带方便,安全性高,选择时必须注意刀柄是否抓握顺手,是否附有卡榫可以固定刀刃不会任意移动。
多用刀-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瑞士刀了!刀刃可以折叠收起,根据功能的不同拥有不同款式,重量轻盈,方便携带。
多用工具-功能跟多用刀相近,但是设计倾向于适用粗重的工作或是较复杂的修理工作。重量较多用刀来的重,而且拥有比较大型的工具例如钳子、螺丝起子跟锯子。
相关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