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访造纸文化,领略乡村风情。国庆假期,珠三角不少游客慕名来到四会市贞山街道白龙扶利村观光。这里不仅山清水秀,更重要的这里是“中国民间古法造纸第一村”,有着丰富的造纸文化内涵。四会古法造纸以它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,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。
早在公元105年,蔡伦在东汉京城河南洛阳发明了造纸术。时间流逝到当今社会,虽然各种高科技的造纸术层出不穷,人们似乎已司空见惯,不足为奇,而四会市贞山街道白龙扶利村的古法造纸,因其再现了1000多年前古人用竹造纸的技艺,不但引来广东省考古界的关注和考察,而且吸引了美国《国家地理杂志》、香港亚洲电视台《星光伴我行》节目组等国际知名媒体前来报道。据了解,目前在中国,只有四会邓村和浙江温州雅泽两地,仍然保留着古法造纸技艺。
“扶利村以前属于四会市邓村镇管辖,后来,四会市将邓村镇撤销、并入贞山街道。”四会市贞山街道白龙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张伙元介绍,白龙村委会下辖包括扶利村在内的13个自然村。扶利村总人口600多人,目前仍然从事古法造纸行业的人员大约100人左右。
张伙元是扶利村人,据介绍,古法造纸必须多竹和多水。扶利村等村庄四周的山上,漫山遍野生长着许多翠竹,而这些竹子就是古法造纸的原料。绥江也从扶利村等村庄流过,多竹、多水的独特地理环境,使这里成为造纸的好地方。
南宋年间,张、陈等姓氏的祖先从中原迁到四会邓村的扶利、官陂一带定居,他们看中了此地造纸的优势,于是开始用中原地区带来的造纸术,取当地的竹子造纸,以养家糊口。
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,由于古法造纸的工序繁琐,工作强度较大,挣钱又不多,扶利、官陂等村庄的村民才放弃古法造纸,纷纷外出打工。由于祖祖辈辈以造纸为生,一些年龄偏大的村民难以割舍古法造纸的情感,一直坚持用土作坊和古法造纸,才没有让古法造纸在四会消亡。“村里四五十岁的人多数还懂得古法造纸的技术,年轻人几乎都不懂了,也不愿做这行了,因为太辛苦啦。”
古人发明了造纸技艺,可以将竹子神奇地变成纸张,这其中需要20多道工序。扶利村86岁的张熀元是四会古法造纸技艺的传承人,他在自家古老的造纸作坊里,给记者讲解和演示了古法造纸的10多道工序,让记者更加体会到古法造纸的艰辛。
“从砍竹到成品纸张包装,共有十一道工序。”张熀元介绍,古法造纸的原料——竹子被砍回或收购以后,首先要用锤子或斧头的钝面砸破竹节,然后放到河岸边或者水渠旁边的池里浸泡。一层竹节要撒一层生石灰,然后用石头压紧,最后往池子里放满水。水和生石灰发生化学反应后,可以促进竹纤维脱离,而竹纤维才是真正的造纸原料。竹节在石灰池里浸泡3个月左右后被打捞出来,还要竖起来放在石灰池旁边暴晒10到15天,再放到清水池里浸泡1个月左右,除去熟石灰等杂质。
经清水浸泡、洗净的竹节被砍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后,放到石碓中反复捣砸碾碎,制成黄色丝絮一样的竹浆。打浆过后的工序是拌浆:把竹浆放到回形池里加水搅拌,然后放到浆池里。
接下来的捞纸工序是整个古法造纸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步骤,纸张的厚薄和质量完全靠造纸师傅捞纸时的力度和技术。捞纸的工具是一件用极细的竹丝编织的帘子,它约1.6米长、60厘米宽。
记者看到,张熀元老人将这种竹帘子放到浆池,在里面轻轻捞起,竹帘子滤掉水后,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,干了以后它就是一张纸。
捞纸过后还有榨纸、松纸、晒纸、数纸和磨纸等十几道工序。这些工序完全是手工操作,每道工序都是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,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《天工开物》中记录的古法造纸的工艺流程基本一致。四会古法造纸可以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。
张熀元介绍,他9岁跟随父亲和叔父学习古法造纸,是张家古法造纸的第3代传人。他有三个儿子,大儿子当兵回来后,在深圳经商。只有二儿子和小儿子懂得古法造纸这门手艺,“由于造纸太辛苦,赚钱少,我的几个孙子都不愿学,现在都在外地打工。”讲起四会古法造纸的未来,他显得忧心忡忡。“民国时期到解放初期,我们扶利村100多户人家,家家户户都有造纸作坊,但是现在只剩下10多家,懂土法造纸的人最年轻的都有40多岁了。再过十几年,懂的人会更少。”
早在十几年前,四会市政府就意识到四会古法造纸这一“活化石”的价值,从2004年开始不断投入大量资金,打造“中国民间古法造纸第一村”,并修建了古法造纸展览馆等设施,逐步加大了对古法造纸厂家的扶持。张熀元认为,政府最好能采取发津贴的形式,吸引年轻人主动学习,四会古法造纸这门手艺才能真正传承下去。
在古法造纸第一村展览馆,来自广州的胡先生一家人在观赏古法造纸的技术流程和照片,他说,第一次来到这里参观,学到不少造纸的知识。“古法造纸技艺的传承确实值得引起思考。”